对粮食,李井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2020-01-25 14:09:42 作者:邱根发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编者按:

书能改变人的一生。

曾经获得“上海十大藏书优胜奖获得者”的邱根发先生对此深有体会。邱根发先生退休前曾是丁香花园宾馆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因为爱读书,恢复高考后他圆了大学梦,因为爱读书,他在长期接待重要客人的工作中与不少老领导交上了朋友,也因为爱读书,退休后的他,每一天都过得快乐而充实。

对粮食,李井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邱根发先生 (摄影/陈思众)

1981年7月至1982年7月,邱根发毕业后被分配到西郊宾馆搞接待服务工作。“怪屋”是西郊宾馆里一幢专供住客小憩的独立别墅的别称。最近,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日记,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写了一组“以书为媒”的文章,回忆他在接待一批老辈革命家过程中,收获有关学习知识与为人处世方面的小故事。

这些领导干部工作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但邱先生认为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特别爱读书、爱学习,并敬重知识分子。

东方网·纵相新闻取得邱根发先生独家授权,刊登这些文章。今天是第三篇。


特约作者 邱根发

1982年4月25日,李井泉来西郊宾馆“怪屋”小憩。这一天虽然下着雨,但由于西郊刚对外开放,因此每天会有不少人来此参观,那天也不例外。

对粮食,李井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上海西郊宾馆“怪屋”(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大约在上午9:30以后,一位老人在随行的搀扶下走进“怪屋”,我们赶紧上前扶着他坐上椅子。这位看上去有80多岁的老人,就是原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李井泉。他穿着一双布鞋,上身披着一件军大衣,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苍老。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四川为全国各地输送粮食147亿斤,他为中央背黑锅,只字不提四川调粮是中央的决定。在《四川省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沈阳、武汉、南京、济南、成都五大军区出动车辆协助四川运粮。”为此,四川人民付出了生离死别的沉痛代价。李井泉也因此成了“搞极左、饿死人”的罪魁祸首。正是这次调粮出川的事件,加上文革期间他的第一任太太肖里含冤去世,诸多不顺使李井泉身心受到极度摧残,脸上也早早出现了老年斑,脸色有点灰暗。

对粮食,李井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978年5月,李井泉(左)离开宜昌时与送行的陈丕显握手(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他的话不多,只是偶尔说两句,似乎显得很吃力。他问了问“怪屋”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是否有对其历史由来的书籍文字介绍,还询问了室内花园里花草的名字。走到1号楼前,他还主动要去毛主席曾经住过的房子看看。

李井泉的烟瘾很大,香烟几乎是一根接着一根,有时烟灭了,呛了起来,还不停地咳嗽、吐痰,我真担心他的身体,丝毫不敢懈怠。

正在此时,有几个军人走进“怪屋”想参观,当他们知道李井泉在这里后,马上涌了进来,齐唰唰地向他敬了个军礼,并整齐地叫了一声“首长”,原来,这些都是李井泉在南京军区工作时的部下。

这时外面的雨小了,随行人员催他去1号楼(毛主席曾经住的地方)看看,他说不急不急,等雨停了再走。

在闲聊“怪屋”的经营状态时,随行人员告诉李井泉讲,“怪屋”现在对外开放了,有时候外宾住一个晚上就要收几千元,一桌宴会一个人的标准就是80-100元人民币,吃一顿饭就要上千元,他听了很高兴,说这可以为国家赚外汇了,要知道在当时一个普通上海人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五六十元。

雨渐渐停了下来,他原打算起身离开,但又回头把烟灰缸中半截未抽完的烟,继续点燃抽了起来。吐着烟圈,他顺便又问起了我们是否看过由毛主席题词的《星火燎原》,他说通过这套四集的书能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

我回答说,印象较深的有选编于第四册中徐海东的《奠基礼》、习仲勋的《红日照陕甘》以及童小鹏的《西安事变 力挽狂澜》。他赞许地表示,多阅读这类革命传统教育书,对年轻人的世界观形成很有帮助。他说当然也不能局限于看革命历史书籍,阅读范围还应该再扩大。

李井泉从小便受到父亲严格的管教,经常被关在房里读四书五经。据说,全家又省吃俭用供他念书。后来他就读于江西省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课余时间还是《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杂志的热心读者。

他的各门功课都很好,他写的许多文章都刊登在报纸上,有些后来还被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当众宣读。在1930年参加革命期间,毛主席接见了他,并称赞他年轻有文化。

面对有文化的老革命,我们这些年轻人自感惭愧。

他们当天离开“怪屋”去参观的时间就已临近饭点,我们就为他们一行人准备好了便饭,想等李井泉他们一号楼参观完毕回来后用。谁知过了一会儿,说李井泉一行不来吃饭了,随行人员说李老外出参观访问尽量不麻烦别人,尤其是吃饭,并谢谢我们,说已经很麻烦我们了,吃饭他们就回去自己解决吧!

我当时真不明白我们准备好了,为什么他们不来吃呢?现在我懂了,粮食在他眼中是多么珍贵啊!

李井泉很少向家人谈及自己的革命生涯。我是通过他儿子申再望写父亲的回忆文章《青山无言——回忆父亲李井泉》才略知一二:在长征中,他先后在第一、第四、第二方面军任职,两过草地,历尽艰险,是我军少有的参加过长征的三个方面军的红军高级将领。儿子曾多次问他长征经历,他都不肯说。只有一次吃晚饭时,他突然谈到过草地吃牛皮的往事,说牛皮很难煮烂,硬邦邦的,咬不动,咽下去后肚子疼。

2007年12月,申再望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原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Ezra Vogel)有过长达一整天的谈话,对于四川调粮问题,傅高义说:每个国家都有过困难的时候,我能理解四川调粮的紧迫性。

李井泉同志经历了长征、三年自然灾害无粮的痛苦,所以他不麻烦我们,不愿我们招待他吃饭。对粮食,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粮食是他的命根子啊!

他历经磨难,居功不傲,依旧保留本色,爱惜粮食,为国分忧。短短的一次交谈,我深深感到李井泉身上最重视的方面,一是年轻人要读书,二是要珍惜粮食。古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领导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