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 | 音乐剧跨界综艺,真的好吗?

2020-01-19 10:16:03 作者:人鱼 来源:新民网

上周末,新装修完毕的艺海剧场上演了有趣的一幕:楼下是英国的3位音乐剧大佬中国巡演首站,而楼上则是通过综艺节目走红的“国产”音乐剧小生主演的悬疑音乐剧。从现场来看,“国产”小生的热度竟一点不亚于“舶来”大腕。当时,朋友调侃称,有品位的在楼下,要追星的去五楼。

跨界综艺,中国年轻一代的音乐剧演员拥有了流量和粉丝,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在业界和剧粉圈里,一直莫衷一是。在我看来,凭着上周末这一幕势均力敌的“confrontation”(对峙),就该叫一声“bravo”(叫好)。

第一声“bravo”,自然要给这些坚守舞台又敢于出圈的年轻歌者。即便是在《声入人心》这档综艺捧红了阿云嘎、郑云龙、徐均朔等年轻歌者之后,公众对于音乐剧的理解仍有误区。其实,这种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等结合表达故事的舞台艺术,在其西方策源地,仍然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歌曲或故事经常被广为传唱。可惜,到了中国后,为了区别于当下的流行文化,它被粗暴地归类到“高雅艺术”,令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而在小众的音乐剧粉丝圈,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旦演员出圈就“俗”了。殊不知,在业态更成熟、受众更普及的西方音乐剧界,顶级演员从来不乏跨界的机会。从上周刚刚结束中国巡演第一站的约翰·欧文-琼斯、厄尔·卡彭特到“拉面”莱明·卡莱姆罗、“肉排”哈德利·弗雷泽,因为出色的外形和音乐素养,经常出现在各类演出、商业活动甚至是影视作品中;只是,在热闹过后,他们仍选择回到舞台,兢兢业业地演绎下一个角色。即便是在好莱坞闯下一番天地的休·杰克曼、杰克·吉伦哈尔、娜塔莉·波特曼、凯瑟琳·泽塔-琼斯,都是音乐剧演员出身、最后回归音乐剧舞台的实例。从这一层面上说,阿云嘎、郑云龙、丁辉、翟李朔天这些第一批敢于带着“音乐剧演员”标签跨界综艺的年轻歌者,值得这一声“好”。

第二声“bravo”,要给因为喜欢歌者而走进剧场的新晋粉丝。不能讳言,凭借跨界综艺而走红,这些“颜值在线、实力能打”的“美声小哥哥”们,着实吸引了一批原本迷恋“鲜肉偶像”的女性粉丝,也自然带来了一些娱乐圈饭圈的“恶习”,让一些音乐剧迷嗤之以鼻。但也不能无视,这一代年轻人因为“追星”,给音乐剧市场带来的“溢出”效应。想推广音乐剧而上综艺的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大概是2019年最成功的“引流”歌者,他出演的两部音乐剧,所有场次的门票秒空。这波“引流”也使得同年上档的《白夜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以及“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成立后首部音乐剧《面试》等优秀剧目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刘阳、刘令飞、阿云嘎、娄艺潇、徐丽东、张博俊、徐均朔……一个个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迷弟迷妹。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更多拖着行李箱直接从机场火车站赶到剧场看剧的年轻人,我们还看到一叠叠“晒出”的票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歌者主演的剧目;在一些专业剧评的微博里,有了更多认真写下虽生涩却用心的年度观剧心得;在一些视频网站里,也有了更多剪辑素材普及音乐剧的up主……这些走出偶像包装工厂,追求“触及心灵的美”的新晋粉丝,也值得这一声“好”。

最后这一声“bravo”,要给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业界曾经担心,跨界综艺令音乐剧演员以及音乐剧走入更多普通观众眼帘,如果没有后续优秀剧目的跟进,只会沦为昙花一现。可喜的是,在2019年,整个行业似乎没有辜负演员和观众的期望,朝着更细分化、更专业化的模式迈出踏实一步。仅以音乐剧市场最繁荣的上海为例,仅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成熟的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拥有国内密度最高、细分性最大、专业化最强的剧场群,为大众提供舒适的观剧享受;在人才储备上,以国内最知名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为龙头的一批专业艺术学校培养出一批批各领域的人才,提供了从制作、译配、导演到舞美、编排、乐队等全业态链的“兵源”。而诸如文广演艺这样拥有丰富的国外剧目引进以及原创剧目孵化经验的制作团队,更是打破传统的作坊模式,引入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成熟的工业化模式,使优秀剧目从创作制作到线上线下运营推广乃至资本运作连成一线,保证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一张演出票承载的不仅仅是一场演出,也是与观众定下的契约,是不能辜负的约定。”13日在上海举行的著名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文版发布会上,制作方蓝境文化创始人赵国兰,面对着台下的媒体、线上观看直播的粉丝以及从北京、广州、南京等地赶来的剧院代表,如是表态。或许,更应该看作是默默耕耘音乐剧市场的“守护者”对于观众的承诺。

最后这一声“bravo”,是赞许,更是期待。(人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