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年俗风情展“启程回家” 22年老司机讲述的哥眼中的春运

2020-01-11 14:25:58 作者:包永婷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11日报道:大人带着小孩,手里拿着一张“福”字或一对春联;锣鼓喧天中的舞狮表演,大家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刻;木偶剧《了不起的灵灵鼠》吸引了众多亲子观看……今天上午,外面小雨淅淅沥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人头攒动、热闹红火。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踩着春运的脚步如约而至。

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围绕过年出“行”,以“启程·回家·团圆年”为主题,向市民呈现过年与“行”有关的传统年俗、时代风尚,希望通过历史的跨越,新老上海年俗的融合,展现春运的变迁,从走亲访友到出门旅游的“过”年。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多难都要回家过年,是埋藏在中国人血液中特别的情感,旅程的不易,为团聚的日子带来更多温暖和喜悦。

几小时之前还在送快递,几小时之后就背上行囊准备回家了。00后快递小哥张银赛回忆起去年春节回家的情景。上海火车站是承载情感的站点,上次在这里送别妈妈的时候,他哭了,这次又在这里踏上返乡的旅途,大厅里的民乐“喜洋洋”提醒着人们新春将至。他前几天就开始打包行李了,回家的心情很急切。不管挣没挣到钱,父母都希望他尽早平安到家。“快递一天不停,早晨起来就出去送,一直送到晚上十一二点,最多一天送了270多单,双十一期间没有吃过中饭。”父亲在毫州站接到了下车的他,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的朱佳和妻子汪苏,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安徽。汪苏说:“以往每年春节都会回家过年。早些年,她是坐大巴车回家的,车票很多,不用抢。后来基本都是自己开车回家。”她记得去年春运后返程正好碰上下雪天,原本四个小时的车程开了有八、九个小时。今年过年,由于汪苏已经怀孕,不方便在路上折腾,朱佳决定留在上海把父母接来一起过年。

当千千万万中国人打起背包踏上归途时,还有一群人把春运、春节当作平凡的工作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为送你回家。展览通过故事、图片和藏品呈现了这些春运守护者的故事。

“开桑塔纳就行驶了60万公里。”开过22年出租车的寿幼森回忆,上世纪90年代过年期间,一天都不能在家待着,吃年夜饭就别想了。春运正值冬季,寿幼森说:“最怕遇到雨雪天气,轮胎打滑,尤其是大雾,车子都不知道往哪里开。”再加上马路上鞭炮声不断,行车十分困难。他还表示,更加闹心的还有吃饭问题。一到过年,街边的小饭店陆续关门,从家周边出发,随着乘客的目的地越开越远,何时能回到家吃上饭都是未知数。

图为机动三轮车(资料图)

很难想象,70、80年代的出租车不像现在招手即停,乘客需要前往服务站,司机需要等候调度员签单才能出车。延庆路菜场的出租汽车站就是寿幼森出车的地方。当时的出租车是机动三轮车,一般能坐两到三个人。寿幼森告诉记者:“最辛苦的是冬天到吴淞码头,常驻市区做联络的崇明乡镇企业人员,一般住在南京路盆汤弄的旅馆。返乡必须是坐头班船回去。四十码车速,加上车子是透风的,越开越冷,到了目的地,手都僵掉了。”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打车”这一新鲜的出行方式。寿幼森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乘客,有背着大包小包的返乡青年,还有全家返乡的温州商人,和回大陆探亲的台胞……直到现在,他都记得从新疆回来探亲的人,难得回一次上海,带着大包小包的农副产品。

现代春节还有一种年俗悄然兴起,不少人举家出游,旅行过年。90后的施喆沁从2014年开始,每年春节,就和家人带着老人一起出游。那年外婆做了髋关节手术,外公因年纪渐长得了轻度认知障碍,都不愿远行,施喆沁和舅舅轮流开车坚持带着两位老人去青岛来了一次自驾游。她认为一家人在一起就是过年,旅行过年会收获不同的年味。

据悉,第十四届海上年俗系列风情展将持续至2月16日。与此同时,二楼白厢展厅的“生肖有礼·鼠你红”生肖文化展,向广大市民朋友们展示一批以“子鼠”文化为创作主题的平面设计佳作和设计衍生品,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一抹欢乐喜庆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