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给亚洲象一个温馨的家园——滇西南亚洲象栖息地保护透视
光明日报2021-07-03 14:47:58

近一个多月,云南15头亚洲象的向北迁移之旅,吸引着国内外关注的目光。这群被称为“短鼻家族”的亚洲象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一年前,它们就走出保护区,直至今年6月,跋山涉水北上500公里到达昆明市晋宁区,“象”临城下。

“短鼻家族”为什么要走出保护区?滇西南亚洲象栖息地的现状如何?如何为亚洲象建设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园?带着公众关切,记者深入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实地探访亚洲象栖息地。

“看见大象,就像看见自家放养的牛一样自然”

亚洲象的家园,过去就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5个片区中,4个都有亚洲象繁衍生息。然而近几年来,亚洲象走出保护区之外活动已成常态。

南坪村是一个距中老边境不到2公里的瑶族村。1998年,为保护包括亚洲象在内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全村村民从保护区核心区搬迁到保护区外面的南坪。“前几天一大早外出,也就7点左右,看到3头大象来吃河边的苞谷。”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镇南坪村村民小组长赵金宝6月27日告诉记者。

村民们没想到,搬迁20多年来,野象经常走出保护区,在南坪村附近觅食逗留。赵金宝把记者带到距离村子几百米的山坡下南满河边,河边那片玉米地正是大象常来觅食之处。河上有一座吊桥,仅供村民和摩托车通过。走上吊桥,赵金宝指着桥下河边的草丛说:“这里就是象道,大象经常从桥下经过,有时10多头,有时3、4头,经常是‘人在桥上走,象从桥下过’。”

“野象离村民和寨子这么近,你们不害怕吗?”记者问。

“习惯就不怕了,在桥上很安全。这里的大象从来不进村、不攻击人,我们也从来不伤害大象。看见大象,就像看见自家放养的牛一样自然。”赵金宝笑呵呵地回答。

“在西双版纳,根据某一时段监测的最新数据,目前有2/3的野象在自然保护区外活动。夏秋季节庄稼成熟,野象出来较多,全州31个乡镇中,23个乡镇都有野象活动;冬春季节庄稼少,野象就回到保护区内了。”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副局长刀建红如此描述亚洲象的活动规律。

据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处长向如武介绍,随着保护力度加大,近30年来,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长期活动范围从西双版纳、普洱2个州市14个乡镇扩大到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55个乡镇。

救助中心开展两次“陆地上最大的妇科手术”

显然,亚洲象活动范围大幅度扩大,明显增加了人象冲突的概率。而化解人象冲突,有赖于保护亚洲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多年来,在云南与亚洲象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对亚洲象给予了充分的包容。尽管有时庄稼会被野象啃食、踩踏,但当地群众不曾攻击报复,始终怀有仁爱之心。

在西双版纳,流传着许多当地人救助野象的感人故事。在南坪村,记者遇到了曾经救助过大象的村民赵金清。2007年10月10日,赵金清去山上放牛时,突然有一头野象冲了出来。他慌忙丢下背篓跑到高坡上躲避,定下神来才看清,这头野象的屁股上有一个红彤彤的伤口,不时流淌着脓水。赵金清马上向保护区管护所报告,管护所人员赶来将野象麻醉后开展现场救治,赵金清也主动参与到照顾野象的工作中。有专家分析,野象是被求偶不成的公象用象牙刺伤的。随后,它被送到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进一步救治。

“这头野象是在我们南坪村被发现救治的,所以取名叫‘平平’。它现在还生活在野象谷救助中心,前几年我专门去看望它,正赶上它外出,错过了。”说起“平平”,赵金清像在说自己的孩子。

救治野象“平平”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简称救助中心)是我国首个亚洲象种源繁育基地,位于勐养保护区野象谷内。救助中心经理、“象爸爸”熊朝永告诉记者,当年,25岁的平平转移到救助中心后,医护团队为它开展了两次“陆地上最大的妇科手术”,这也是中国首次为野象施行妇科手术。最终,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及“象爸爸”的悉心照料,平平的伤势半年就恢复了,如今它已39岁了。

自2009年建成以来,救助中心专门组建了亚洲象野外救护技术支持团队,参与野生亚洲象救助救护21次24头,填补了我国在亚洲象伤、病、遗弃孤儿的收容、救治、抚养等方面的空白。中心还采用人工辅助自然繁育的方式,先后成功繁育9头亚洲象,小象的生长状况均良好。“目前,救护中心正在对7头收容救助的亚洲象进行护理饲养,每天坚持野化生存训练,为今后的野化野放做准备。”熊朝永说。

为亚洲象建设温馨的家园,除了国家公园还需要爱心

1958年,我国建立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此,亚洲象开始有了自己的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同时,云南率先在全国开展亚洲象等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组织实施亚洲象栖息地恢复、监测预警和安全防范三大工程,使亚洲象等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在滇西南的亚洲象栖息地,有了人们的爱心救助和日益完善的保护网络,为什么还有2/3的亚洲象会走出保护区呢?

“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变化的问题。”西双版纳州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李中员认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致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高大乔木—灌丛—草地)林况单一化,森林几乎被乔木占据,适合亚洲象等食草动物取食的草本植物减少退化,从而产生了亚洲象向保护区四周辐射扩散取食农作物的情况。

“一个保护区究竟能承载多少大象,一片森林里亚洲象的食物够不够……这些环境承载率的问题亟待研究。”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指出。

事实上,为了给亚洲象提供更好的栖息地,近些年来,云南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建设亚洲象的家园。西双版纳成立了一批州、县级保护区,使自然保护区实际面积从36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622.8万亩。普洱市计划建设1万亩食源基地,为食物短缺季节的亚洲象提供重要补给。西双版纳已修复8000余亩亚洲象的栖息地和食源地,广泛种植粽叶芦、芭蕉、竹子等亚洲象喜食植物。

陈明勇认为,从长远来看,保护亚洲象的根本办法应是建立专门的亚洲象国家公园,分区分类管理,面积覆盖西双版纳、普洱等亚洲象活动的区域,“这样更有利于保护、改造亚洲象栖息地,让公众参与进来”。

2016年,云南省曾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牵头制定亚洲象国家公园的设想方案。该院副院长张光云表示:“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代表性更强,面积更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明显,但还需要更多的科研支撑。”

彼时的呼吁正在变成今天的行动。今年1月,云南省林草局将起草的《关于加强亚洲象保护构建人象和谐发展的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经报省政府审查,即将出台。意见提出:到2022年,在亚洲象分布区建成权责明晰的象长制,初步划定亚洲象重要栖息地范围。到2025年,亚洲象重要栖息地保护修复模式基本成型,亚洲象国家公园列入全国国家公园规划布局。到2035年,现代亚洲象保护机制基本建成,亚洲象基本稳定在保护区和重要栖息地内繁衍生活。

“设立象长制、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这份征求意见稿创新性亮点很多。但亚洲象保护不是单一问题,需要更多部门共同参与和努力。”征求意见稿的起草人之一向如武说。

采访中,不少专家指出,亚洲象国家公园是科学家为亚洲象设计的崭新家园,或将是实现人象和谐共处的新途径。但为亚洲象建设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园,同样需要人们的爱心,需要更多人积极参与到保护亚洲象的行动中。


作者:张勇
选稿:杨宜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