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百年瞬间丨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北京日报2021-06-17 07:11:00

△中国第一颗氢弹

现场工作人员:5,4,3,2,1,起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点20分,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宛若两颗太阳同时闪耀着万丈光芒。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的珍贵景象,在胶片中氢弹火球十分明亮,旁边那个小的图像,其实是太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研究所原副所长 陈幼玲:哎呀,一闪光,我们大家都不管眼睛了,把眼镜弄下来就看嘛,看见两个。一个是原先的太阳,一个是我们的火球。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说,中国在那个时候开始研发氢弹,形势非常紧迫。

△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于敏:氢弹是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比原子弹性能要优越得多,所以世界上几个核大国,核武库里主要的是氢弹。在50年代,我们没有核武器的时候,美国的几个总统都曾经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为了打破他们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威慑,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氢弹。

△“两弹元勋”邓稼先(左)与于敏在核试验基地

上世纪60年代,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氢弹研发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从头摸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婉:这个氢弹是什么原理,我们最好的物理学家当时也不知道这个氢弹是什么原理。谁有什么想法就上台讲,在学术民主的基础上专家再集中,最后理出了不止一种实现氢弹的思路。

实验究竟能不能成功,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在执行氢弹投放任务之前,负责此次空投任务的徐克江机组的工作人员已经写好遗书,做好了不能平安返回的心理准备。机组领航员孙福长在执行任务的前一晚彻夜未眠。

△参加空投我国第一颗氢弹的徐克江机组成员,左三为机组领航员孙福长

领航员 孙福长:TNT三百到五百万吨,有可能你们就回不来了。我是国家培养的,回不来就回不来吧。

中国有了氢弹的消息震惊了世界,美国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还尚薄弱的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

△第一颗氢弹爆炸现场

在氢弹爆炸成功的同时,中国政府重申: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目的,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邓小平同志多年以后说,没有“两弹”的爆炸成功,就没有中国后来的国际地位,就没有全国人民在危难之时自豪和坚挺的民族脊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