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曾改编执导《四世同堂》《便衣警察》,著名影视编剧、导演、词作家林汝为逝世
北京日报2021-06-13 11:14:00

6月12日,曾首次将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搬上荧屏、打造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的著名影视编剧、导演、词作家林汝为逝世,享年89岁。除了《四世同堂》,林汝为还执导了电视剧《便衣警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林汝为1932年5月出生于北京,1946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察冀边区联中文工团团员,北京电影学校学员,北京电影演员剧团演员,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级导演。由她改编执导的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成为一代人难忘的回忆,获得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和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特别奖,由她亲自作词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家喻户晓。1987年,由林汝为担任编剧和总导演的现代题材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再一次成为她事业的巅峰,该剧获得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和第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连续剧奖,被称为公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由林汝为作词、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传唱至今、脍炙人口。

林汝为的艺术生涯开始于1950年,当时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成立,这个研究所就是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当时,成立之初的研究所招收了两个表演班,而林汝为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1953年,林汝为主演了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赵小兰》,该剧描写在建国初期,东北某农村妇女生产组长赵小兰和劳动模范周永刚反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故事,歌颂了赵小兰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坚决和封建主义思想作斗争的精神;同时又以她的姐姐赵秀兰所遭受的不幸,揭露了封建主义思想对妇女的残害。林汝为在剧中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追求思想解放的农村妇女的形象,获得了较大的反响。该剧在细节描绘上追求浓厚的生活气息也给林汝为日后从事导演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之后,林汝为又主演了《她爱上故乡》等几部电影作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林汝为在八十年代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这次她以导演的身份为大家带来了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剧《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描述的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北京城一个小胡同的故事。随着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的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四世同堂》在播出时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当时的人们几乎每天谈论的都是有关该剧的话题。就是在影视圈内,这部作品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年拍摄《四世同堂》,林汝为累掉了17颗牙,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但播出成功之后,林汝为回头总结还是觉得有点儿遗憾,因为她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对于当年拍《四世同堂》小崔太太改嫁进门的那个镜头,林汝为只给打了60分,她表示“演员最好是用眼神而不必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再嫁的复杂情感。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也不能要求演员太多。我一般一次只给他们提一个要求,因为要求太多怕他们完成不了。”一直以来,林汝为拍片时都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前一天晚上开会把第二天的演员走位、调度都商量好,拍摄时主要负责演员镜头前的表演,“我主要管补充、丰富人物,其他的由副导演等去做”。

《四世同堂》中那首京味十足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着实打动了很多观众: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由林汝为亲自作词的主题歌由著名艺术家骆玉笙演唱,那雄浑、苍凉的唱腔令人闻之无不击掌、动容。当初,选择主题歌的演唱者,着实让追求完美的林汝为费尽了心思。林汝为回忆说,电视剧《四世同堂》拍完后,她把“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歌词也写完了,可让谁来演唱呢? 《四世同堂》写的是日本侵华时期北京老百姓举步维艰的生存处境,剧情要求主题曲必须有北京特色,有气魄,但不宜用单弦,因为单弦叙事味儿太浓,气魄不足。在和作曲等人多方商量之后,林汝为觉得非骆玉笙不可。在正式录音时,《四世同堂》剧组差不多所有的演职员都跑去听,此前十个多月的拍摄,大家的情绪早已蓄得满满的,听到骆玉笙用她特有的嗓音一字一句地唱出来,大伙儿全感动得哭了。正是林汝为的识人用人,才让《四世同堂》完全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

发现和推荐赵宝刚,则是林汝为在拍摄《四世同堂》过程中的伯乐之举,至今传为一段佳话。在《四世同堂》剧中扮演汉奸祁家老二的赵宝刚,原是首钢一个车间的工人。《四世同堂》一拍完,林汝为就把赵宝刚留下来当后期的剧务,并介绍他去当时的北京电视制片厂,就是现在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那里,赵宝刚逐渐成长为一名高产的导演。

1987年,林汝为和蔡兴德执导的《便衣警察》再次获得了巨大成功,电视剧播出后该剧的原著被寄予很高评价,被称为公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而林汝为作词、刘欢演唱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至今依然动人。

作者:邱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去APP评论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否则,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方网”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3、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5、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具体合作咨询电话:021-60850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