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此热爱橄榄球,但他们的追梦之路何时打通?

2020-11-18 11:04:00 作者:姚勤毅 来源:上观新闻
摘要:即便有全国最好的橄榄球氛围,最广泛的青少年参与度,上海也没能诞生哪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专业球员。上海的确有契合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软件和得天独厚的城市气质。但没有职业联赛,没有成熟的培养通道,没有孵化专业运动员的硬件配套,热爱橄榄球的青少年缺少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

橄榄球运动小众吗?至少在上海,似乎已经很难如此定义。

拿参与度来讲,国内参加有组织的业余成人装备联赛的球队由2014年的8支增加到如今的64支,上海球队的数量就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沪上许多校园陆续引入橄榄球项目,民间培训机构更是不胜枚举,笔者去年得到数据,上海每周有超过8000名小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橄榄球课程培训;这几年的“超级碗”,有近千万中国观众在电视和新媒体平台收看赛事直播,而上海球迷占其中“大头”……如此看,真不能算作小众。

但即便有全国最好的橄榄球氛围,最广泛的青少年参与度,上海也没能诞生哪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专业球员。上海的确有契合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软件和得天独厚的城市气质。但没有职业联赛,没有成熟的培养通道,没有孵化专业运动员的硬件配套,热爱橄榄球的青少年缺少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

疫情催化橄榄球热情

上礼拜周末两天,位于徐汇区的汇龙园运动场让沪上橄榄球爱好者趋之若鹜。三场人气赛事——第二届“玉兰碗”橄榄球锦标赛(美式全装备 公开组)、青少年橄榄球校际联赛(英式小学组)、青少年橄榄球校际联赛(美式)接连在此开打,参赛者涵盖了成年人和学生群体。

人气,体现在现场。尤其是青少年赛事,场边观赛的家长也组成了一支队伍,神情姿态都随比赛进程而动,形成一道有趣风景。他们中,许多是从城市的另一头驱车而来,支持孩子打球的动力可见一斑。

今年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橄榄球项目举办的赛事达到100场次,参与者超过5000人,几乎每场比赛都是类似的热闹场景。而这还是在今年疫情大背景下,对参赛规模有所控制之后发生的。“感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反倒催化了老百姓的运动热情,今年的参赛队伍虽然较往年少,但赛事氛围只增不减,足见大众对于这项运动的欢迎和喜爱。”徐汇区体育局局长张缨说。

上海看到这项舶来运动的闪光点

徐汇区这场热闹的橄榄球派对,只是这项运动在申城逐渐大众化的缩影。

这两年,仅仅由上海橄榄球协会(以下简称“上橄协”)着力打造的橄榄球业余联赛,其细分赛事和项目就达到了两位数,“上橄协”介绍,目前全年参加比赛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已经超过3万人次。此外,世界顶尖水平的橄榄球赛事也成为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固定节目——连续多年举办的澳式橄榄球超级联赛上海站,就吸引了不少本土和在沪外籍人士的观赛群体,另外还有数千名澳大利亚本土球迷漂洋过海来到上海。

而橄榄球运动能被大众认可,和这座城市本身的气质大有关联。上海是海派文化发源地、中西文化交汇地,时时刻刻塑造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大气谦和、开明睿智”的城市精神。橄榄球这一舶来运动的闪光点,已经被越来越多上海市民所看到。“我当初对橄榄球有误解,但自从孩子开始接触橄榄球并且变得更勇敢,更外向,我才真正了解这项运动。”“冲撞是需要的,小孩子难免磕磕碰碰,跌倒了要学会爬起来。”“先不说输赢,过程中很多身体的碰撞,这个运动对意志力要求很高,这正是我希望孩子从中得到的。”这是笔者从赛场边几位家长口中听到的话。他们眼中,橄榄球早已不是当初刻板印象里的野蛮人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家庭教育的有效载体和人们之间的社交纽带。

有热爱橄榄球、愿意参与橄榄球运动的老百姓;有积极引入顶尖赛事,发展民间草根赛事,推广橄榄球运动的体育管理部门;有一一步一个脚印,助推橄榄球运动普及和标准化的社会组织……上海无疑拥有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土壤。

橄榄球需要“明星效应”

然而从体育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说,没有塔座的塔尖很难建,没有塔尖的塔座,即便热闹也有其上限。中国橄榄球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刘成龙此前提到:橄榄球运动的发展需要“明星效应”。“像网球、斯诺克这样的运动项目都是由国外传入中国,前期发展不温不火,由于李娜、丁俊晖等知名运动员的带动,近年来这两项运动发展势头迅猛,市民打网球、打斯诺克在平日里随处可见。”

中国女子七人制橄榄球队去年首次拿到了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这支国家队更多是由奥运会为导向,传统体制内模式下“速成”的队伍,与各个省市的专业队情况十分相似——几乎所有橄榄球运动员都是从田径、篮球、手球等项目转过来的,尤其是田径运动员转行过来的最多。

这样的金字塔顶层,对于项目本身发展,帮助是极其有限的。一方面这一项目根本没有群众基础;二来非主流的属性也决定了,它几乎不可能制造出大众认可的球星;再有,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应该从孩子抓起,让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从小就能得到最专业的训练。本末倒置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我想成为更好的球员”

当下,中国橄榄球发展最红火的无疑就在民间,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但上海橄榄球乃至中国橄榄球要从量变到质变,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顶尖球员,突破口可能还是在民间要构建一条人才上升的渠道。

记者采访了两位可以代表当下青年橄榄球一代的小球员,他们对橄榄球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迷茫,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矛盾感。

一位叫李晓峰,今年20岁,接触橄榄球已经五年。曾随上海泰坦队获得AFLC中国美式橄榄球联赛冠军,并获得NFL中国腰旗橄榄球联赛U19组冠军;一位叫曾梓,今年19岁。10岁就接触并喜欢上了橄榄球,以不败战绩结束了在烽火狼打球的“生涯”。如今,两人都成了上海风暴橄榄球队的球员。

图说:李晓峰(右)

图说:曾梓

接触橄榄球越久,对橄榄球的痴迷就越甚。但他都认为,自己能够把这份爱好延续至今,有一份幸运使然。“我爸爸本身就爱好打橄榄球,我是从小耳濡目染”“父母都对我从事这项运动无条件支持,我的最佳后援团”“从小到大我周围都有比较好的橄榄球资源,比如优秀的教练、优秀的队伍等等,这可能是别人所没有的”……

但即便如此,他俩心里却都有同一个问号——“我想成为更好的球员,但是,我能吗?”

像李晓峰和曾梓这样的年轻人,或许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橄一代”——橄榄球从幼年时代就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发芽,成了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他们对橄榄球的理解和热爱,和过去“半路出家”的中国老一代橄榄球爱好者们是截然不同的。但和老一代一样的是,加入一支不错的业余队伍,似乎成了他们橄榄球生涯的尽头。

和他们对话中笔者能感到,他们热爱橄榄球,却看不到任何奋斗的目标;他们想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机会;他们想去到更大的舞台历练自己,却没有相应的通道。

“希望能有真正意义上官方的美式橄榄球队,能够把中国最好的球员聚集起来,我们也想努力地跻身其中、为国效力,代表上海走上世界大赛的舞台”“希望橄榄球赛事早日走向职业化,各个队伍形成良性竞争关系,球员通过接连不断的比赛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这些球员要打出名堂,就要走出国门去与世界范围内的精英较量,这就涉及联系国外的球探、教练和学校等等。而目前类似的渠道还不成熟,导致很多爱好者不能更进一步”“上海已经有高校组建英式橄榄球队,能不能也组建一个美式的,上橄协做了那么多赛事的平台,能不能也帮我们做一个美式橄榄球的官方队伍”……

两个少年说出的,是中国当下一批有追求、有天赋、肯努力的橄榄球青少年好苗子的心声。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姚勤毅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